新闻资讯

减量发展,白酒的破局之道

来源:《华夏酒报》/中国酒业新闻网 作者: 日期:2024-12-27

困难多多的2024年过去了,考验多多的2025年到来了。辞旧迎新之际,怎么看白酒,怎么干白酒,亟待答案。
回首2024年,白酒压力山大,产能过剩、库存高企、价格倒挂、内卷激烈等问题集中爆发,困难前所未有,但酒业处变不惊、砥砺前行,表现出较强的抗压精神和应变能力,取得了难能可贵的业绩。
展望2025年,挑战与机遇同在。面对新局面,酒业要坚定信心、保持清醒、以变应变、稳中求进,重点是深化对经济规律的认识,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。
白酒如何走出深度调整期,实现持续健康发展,需要群策群力。依笔者拙见:破局之道,在于践行“减量发展”的新思路、新模式。

减量发展的依据
多年来,白酒一直追求高增长模式,注重增量发展,规划一地比一地宏伟,目标一家比一家可观,干事创业的热情虽好,但造成供需失衡,高增长难以为继。
过热的发展自然需要降温,减量发展必然提上日程。
白酒发展的资源供给趋紧
白酒生产需要土地及粮食、包材、能源等的保障,但这些资源不会无限制地供给。同时,对生产带来的“三废”需要处理,对产生的污染还要治理。从清洁生产、环境保护、循环经济的法律和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要求看,白酒的增长不能随心所欲,对资源需“减量化”利用。为建设资源节约型、环境友好型社会,白酒必须转变发展方式。
白酒发展的外部约束趋强
白酒不是生活在真空里,发展将受到外部环境的约束。
从横向看,政府对酒业的监管日趋严格,法律法规日趋完善;社会对白酒的不解与误解依然存在,影响了白酒在公众心中的形象。从纵向看,白酒的上游环节资源趋紧,供应商的生产成本上升,物资价格上涨;白酒的下游环节库存高企,经销商进退两难,有人说“库存积压的酒品几年都卖不完”,此话虽夸张,但道出了渠道的苦衷。

目前,没有哪家白酒是真正供不应求的,对此,是改弦更张,努力为经销商减量解压;还是一如既往,拼命向经销商压货要款,答案不言自明。
白酒发展的市场空间趋弱
随着出生人口的减少和老年化比例的提升,白酒消费的人群基数在缩减;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,饮酒的场合与频次也在相对减少;随着大众特别是年轻群体理性消费的不断提升,高性价比的酒品受追捧,一些高价格的酒品被冷落。总之,喝酒的人越来越少,但对酒的要求越来越高。我们要正视需求的变化,使白酒的发展模式同市场的走势相一致。
白酒发展的产业规模趋减

近年来,白酒的产业规模逐年下降。2023年,白酒的年产量已不如高峰期的一半儿。白酒在外力压制下被迫减产,已进入减量时代。我们要顺势而为,把被动的减量应对转化为主动的减量发展,推动产业转型升级。
减量发展并非新概念。北京是全国第一个提出并实行减量发展,其经验值得借鉴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从特定意义上讲,也是一种减量发展。
减量发展的内容
白酒减量发展的定义:针对市场收缩的大趋势和供强需弱的不平衡,坚持以销定产,调减供过于求的产能产量,主动降规模、降库存、降杠杆、降成本,大力补短板、增效益,使供需平衡,达到稳中求进、轻装前进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减量发展不等同于“减量保价”,二者的目的和视野均有差异。减量发展的出发点是为酒企减负、为渠道减压、为社会减损,其着力点不囿于产品价格,而重在供需平衡,通过“减”的手段,休养生息、有舍有得,实现更好发展。可谓退一步海阔天空。
对行业而言,减量发展有别于传统的增量发展模式,是有意识地控制产业规模,使总产量同总需求大体匹配;是主动优化资源配置,压减过剩产能,淘汰落后产能,倒逼产业转变发展方式,实现高质量发展。
对企业而言,减量发展就是减少发展的盲目性,提升发展的科学性,自我解剖、自我革命。从脱离实际的高产量、高指标、高增速、高价格、高库存,转向与市场需求和资源供给相对匹配的稳健经营、良性发展,防范和化解风险。